西华大学关于印发《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发稿时间:2016-11-28浏览次数:114


  

西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计划(2011-2015年)

(试行)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社会职能演变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开展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计划(2011-2015年)》,特制定《西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计划》。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整合学校科技资源,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承担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共建实验室或工程示范中心的建设;推进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加快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育创新团队,完善成果转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1-2015年,通过实施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从各种渠道获取的科研经费、推广科技成果项目数、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所增长,到2015年年科技经费达到0.7-1亿元,年推广科技成果项目数达50项(50万元/项以上),取得累计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5-10亿元。

三、重点任务

围绕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和战略性新兴规划,结合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和我校的科技优势,2011-2015年学校重点推广以下七方面的科技成果:

1、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成果:

新一代高精度色谱工作站软件;ECOS路由软件开发;包装材料生产中小企业三级成本核算软件;基于彩色序列图像识别与理解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面向群的分布式网络密钥管理;大空间火灾智能报警、自动灭火系统;无线电监测智能分析处理系统;网络舆情检测分析系统;IRCS在线智能客服机器人。

2、新材料科技成果:

节能、环境金属材料表面技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新型热电材料;纳米镍氢电极材料;超细纳米硬质合金材料;新一代提速铁路辙叉材料。

3、汽车科技成果:

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超低排放沼气内燃机控制系统;新型智能化发动机正时张力调整系统的产业化;车用电子节气门产品设计及检测技术;电动助力转向控制装置;车用CNG单燃料发动机电控装置的产业化;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便携式汽车性能检测仪;柴油机颗粒物减排装置的产业化;汽车产业文化;车用可编程传感器技术。

4、电气信息科技成果

电子式电流、电子式电压互感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智能巡线系统;大型发电机组多通道风压测试及数据处理系统;基于CPCI高速多通信模块集成测试系统;远程音视频监控及运动目标跟踪系统;F-vip智能图像识别监控系统;微型气相色谱仪系统;数字化高精度智能压力传感器;多路数据采集器;基于Zigbee物联网的应用;倾斜度测量系统及山体滑坡远程监测系统。

5、能源与环境科技成果:

水能回收装置;工业“三废”的处理、资源化技术研究;冷却塔节能专用水轮机的研发与推广;水电站水轮机技术优化、改造技术。

6、机械制造相关技术成果:

YNHC-1型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数控多功能水射流切割机;数控蜗杆磨床;YJHK-1型放射性碘稀释分装机;嵌入式远程钢构件热浸镀监控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医用中心供氧系统;大空间智能消防炮灭火系统;汽车覆盖件的CAD/CAE可转位球头立铣刀智能CAD系统。

7、农业及生物医药科技成果:

葛根总黄酮及淀粉联产工艺研究;药食两用浓缩胡萝卜汁生产关键技术;II类新药双黄分散片的药学部分的研究;克疣毒软膏的药学部分的研究;食品常见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开发;泔水油检测及质量标准建设;富含GABA功能性大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支持成果转化力度

1、重点筛选专利技术,到2015年重点支持10项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每项资助1万元启动资金,实施专利的转化。

2、做好科技成果的筛选、储备,重点筛选20项成果技术,每项资助2万元启动资金,实施成果转化。

3、推动学校示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支持和保障。到2015年重点实施10项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4、加强与企业对接,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合作。一方面共同申报、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技术难题。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专有技术,开展100项较大规模的技术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支撑科技成果转化

1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校企技术对接,创新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工程示范中心。重点在机械制造、汽车技术、无线电监测智能、新材料及表面技术、特色食品、藏药技术、建筑与节能技术等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创新平台。争取到2015年新增校企共建实验室或工程示范中心7-10个。

2、加强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

3、加强产业联盟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到2015年实现校企产业联盟20家以上。

(三)建设创新团队,培育科技带头人

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科技。争取到2015年培育校内创新团队20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力争进入国家创新团队1个;同时引进或培育国内或国际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及学科带头人2-5人。学校从多方面支持创新团队建设。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以“春晖计划”为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力争到2015年累计国际合作项目达到30项。同时每年选派5-10名科研骨干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实验室评估、科研考核中,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将应用性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并从中获取合法的经济收益。采用多种措施调动广大教职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并加大对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